当前位置: 首 页  >>  针织专家 >> 宗平生——江南大学,教授
     
  宗平生——江南大学,教授  
  点击次数:  发布日期:2012-09-05  
 

宗平生

         针织技术专家,教育家。我国针织专业教育奠基人之一,经编工艺技术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针织成圈理论、针织物结构理论研究。在针织机械设计、针织物新品种开发方面亦取得了显著成绩。

人物简介

  宗平生教授,1954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一直从事纺织领域的教学、科 研工作。1992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退休。在从事纺织领域教学、科研工作50多年中,宗平生教授在国内率先开设了针织学课程,出版了多部专业教材,特别是在经编工艺理论研究方面,推动了很多开拓性的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宗平生教授曾长期担任原纺织工业部专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经编组组长,退休后,他仍心系行业发展,为纺织行业的发展发挥些余热。
  宗平生是针织技术专家,教育家。我国针织专业教育奠基人之一,经编工艺技术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针织成圈理论、针织物结构理论研究。在针织机械设计、针织物新品种开发方面亦取得了显著成绩。 简历 宗平生出生于吉林省 1934年4月29日 出生于吉林省四平市 1949年7月 江苏省立常州中学初中毕业 1949年9月-1953年8月 苏州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学习 1953年9月-1954年7月 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棉纺织专科学习并毕业.

人物经历

  1934年4月29日 出生于吉林省四平市
  1949年7月 江苏省立常州中学初中毕业
  1949年9月-1953年8月 苏州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学习
  1953年9月-1954年7月 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棉纺织专科学习并毕业
  1954年8月-1962年8月 无锡纺织工业学校和无锡纺织工学院任教
  1962年8月-2003年 无锡轻工业学院(先后改名无锡轻工业大学、江南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并于1990-1994年期间任纺织工程系主任
  2003年3月 退休

生平简介

  宗平生,1934年4月29日出生于吉林省四平市。1940年就读于原籍江苏省宜兴 市徐舍镇。父亲在徐舍镇开米铺维持全家生计。宗平生1947年考入省立常州中学。1949年9月考入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1953年9月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1954年8月从华东纺织工学院棉纺织专科毕业后,分配到无锡纺织工业学校任教师。曾担任棉纺学、纺织厂企业管理等课程的教学。1956年学校筹建针织专业,学校领导要求他改教针织专业。他在缺乏教学资料的情况下,和其他两位年长的机织老师一起欣然接受任务,于1957年开始自编讲义,讲授针织学课程。1959年和其他老师一起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系统的针织教材——《针织学》。
  1959年,他调入在无锡纺织工业学校基础上建立的无锡纺织工学院,担任大学本科纺织数理统计、纺织材料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1962年,无锡纺织工学院并入无锡轻工业学院,成立纺织工程系,他承担了针织学、纺织材料学、针织机械设计等课程的教学,还担任过机械制图及专业俄语、英语、日语的教学。1963年被聘为讲师,1981年晋升副教授,1987年晋升教授,1990-1994年担任纺织工程系主任。2003年退休。在承担繁忙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他还从事针织成圈理论、针织物结构理论研究。在针织机械设计、针织物新品种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他长期担任原纺织工业部针织专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以及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经编学组组长,并于2002年起担任针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人生成就

  针织机上纱线的成圈过程是针织工艺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影响针织物质量、线圈均匀程度、机器运转速度、机器生产率和机器效率的关键因素。宗平生对针织工艺技术的研究首先在针织成圈过程方面。工作重点是成圈机件的形状,它们的运动规律和相互配合,以及它们对纱线的作用所造 成的纱线消耗规律。这些研究是针织机械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
  1950-1980年,我国使用最广泛的针织机是台车(成圈轮式针织机或汤姆金针织机)。宗平生重点研究了各成圈轮(退圈轮、垫纱轮、套圈轮、脱圈轮)的工作,沉降片的形状,纱线的变形和运动,并进而研究退圈盘和压板的工作,为1966年研制1路/英寸新型台车作了理论准备。
  1980年以后,宗平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经编工艺和经编机械的研究方面。他深入探讨经编机垫纱位置的理论模式,并且通过大量实验,提出了确定经编机针的垫纱位置的方法,为以后经编机设计中确定针的动程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还对舌针拉舍尔经编机各成圈机件对主轴转角的位移曲线作了详尽的制定,为以后拉舍尔经编机的设计作了理论准备。
  经编机成圈过程中,经纱以一定的运动规律消耗,经编机的经纱喂给运动必须适应这个经纱消耗规律。宗平生对经纱消耗规律、送经原则以及对送经机构的要求,现有的送经机构作了详尽的分析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多篇论文,亦为今后经编机送经装置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宗平生早在1965年的论文《经编机上影响成圈不匀的因素》中,就详尽分析了经编编织法成圈过程中的纱线回退问题。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在特定条件下的经纱“复进”现象,这为成圈的均匀控制提出了理论根据。宗平生是我国针织成圈过程理论研究,特别是经编成圈过程和送经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人生贡献

  在自编教材的基础上,与共同进修和执教针织课程的两位老师一起编著了中专教材《针织学》上下册,分别于1959年和1960 年出版。
  1962年,宗平生开始承担大学本科的针织专业教学。除针织学课程外,增加 了经编机成圈机件运动曲线测定、经编机成圈机件连杆传动机构结构等内容,并且在学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中引入研究性内容。1979级学生毕业设计的经编新品种开发项目经江苏省纺织工业厅鉴定后,在全省推广。有关经编工艺参数控制的项目亦得到推广。1973级学生毕业设计项目“经编线圈测长仪”除通过省教委鉴定外,还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在本科教学中,为使教学体系化,新开了若干课程,并编写了教材。除1980年主编的《针织学·第三分册经编》作为全国高校经编教材以外,还在国内首先开设了针织机械设计、针织材料学、针织产品工艺、针织物性能测试等课程,并讲授了针织专业俄语、英语、日语等课程。
  1971年起,我国开始制造Z303型经编机,并在以后引进民主德国U系列经编机。当时针织从业人员还不了解这种设备的工艺和使用维护,宗平生于1975年起在湘潭、吉林、无锡、郑州、蒲圻等地创办过多次经编培训班,培训学员达400余人,有的培训班时间长达四个月。这些学员中大多数已成为我国经编行业的技术骨干。

善于创新

  宗平生对力学和机械设计极有兴趣。他将所研究的针织工艺理论成功地应用于针织机械设计。1965年,他和上海第七纺织机械厂、五和第二针织厂、上海内衣厂共同承担1路/英寸台车项目。台车是当时使用最广泛的生产单面纬编织物的设备,当时国内外的水平是20英寸针筒直径的机器可安装8-9个成圈系统(路),亦即机器每转可生产8-9个线圈横列;而该项目的要求是20英寸针筒直径的台车可安装20路(1路/英寸),机器生产率为原机型的2.5倍。
  宗平生和上海针织机械技术人员一起,将原台车的退圈盘(压布盘)大幅度缩小,同时适当减小各成圈机械的尺寸。将套圈轮和脱圈轮(小、大挺线滚姆)合并成一个(套—脱圈轮),从而大大缩小了每个成圈系统(路)所占地位。最后研制成功的台车除生产率达到要求外,还配备有积极输线装置、断纱自停装置,并由上海第七纺织机械厂一次试制了10台供生产厂使用。
  自1976年开始,宗平生倾注大量精力于新型经编机的研制。他与常德纺 织机械厂合作接受中国纺机总公司下达的任务:研制全幅衬纬经编机。他远赴北京、沈阳,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查阅了近20年的西方有关专利,并在辽宁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查阅了近10年的全部日本特许公报,整理成20余万字的《全幅衬纬经编技术》一书,并在1977年由常德纺机厂试制多头全幅衬纬经编机成功。他还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术,指导南通纺织研究所研制成功并批量生产回转杆型单头全幅衬纬经编机。
  自1982年开始,宗平生与武进纺织机械厂协作,开展拉舍尔经编机的研制。他提供了九梳和六梳拉舍尔经编机的全套工艺设计,并结合国内当时机械加工水平的现实情况,提出以综合曲柄连杆机构来实现成圈机件的复杂运动,以减少加工精度方面的困难,并保证机器较高的运转速度。连杆综合设计由南通纺织研究所机电室完成。九梳拉舍尔经编机的试制成功极大地丰富了经编品种,有极好的经济效应,并投入大量生产。这是我国以自己的技术生产的第一台现代化拉舍尔经编机,对我国经编行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接着,1984年他又完成了15梳和19梳的花边拉舍尔经编机的工艺设计。1990年,常州红梅纺织专件厂在此工艺设计的基础上研制成功花边拉舍尔经编机。
  此外,宗平生在Z303型经编机的技术改造方面亦做了很多工作。自1982年开始,宗平生与武进纺织机械厂协作,开展拉舍尔经编机的研制。他提供了九梳和六梳拉舍尔经编机的全套工艺设计,并结合国内当时机械加工水平的现实情况,提出以综合曲柄连杆机构来实现成圈机件的复杂运动,以减少加工精度方面的困难,并保证机器较高的运转速度。连杆综合设计由南通纺织研究所机电室完成。九梳拉舍尔经编机的试制成功极大地丰富了经编品种,有极好的经济效应,并投入大量生产。这是中国以自己的技术生产的第一台现代化拉舍尔经编机,对我国经编行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接着,1984年他又完成了15梳和19梳的花边拉舍尔经编机的工艺设计。1990年,常州红梅纺织专件厂在此工艺设计的基础上研制成功花边拉舍尔经编机。除此以外,宗平生在Z303型经编机的技术改造方面亦做了很多工作。

主要论著

  1.宗平生等.针织学(上下册).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59
  2.宗平生.针织用纱的结构和性质.纺织技术,1964(3)
  3.宗平生.经编机上影响成圈不匀的因素.纺织技术,1965(8)
  4.宗平生.全幅衬纬经编技术.天津:全国针织情报站,1976
  5.宗平生.经编设备和工艺(上、中、下册).天津:全国 针织情报站,1978
  6.宗平生.经编横条的成因及其消除.针织工业,1979(4)
  7.宗平生.经编送经研究.针织工业,1980(1-6)
  8.宗平生等.针织学(第三分册·经编)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0
  9.宗平生.当前经编理论的研究和发展.针织工业,1981(3)
  10.宗平生等.合纤双梳经编织物线圈几何学和工艺控制.纺织学报,1982(1)
  11.宗平生等.张力感应电磁控制定长式积极送经装置工作分析.针织工业,1982(2)
  12.宗平生.我国经编产品发展方向问题.针织工业,1982(3)
  13.宗平生等.针织手册(第二分册).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2
  14.宗平生.经编装饰织物、日用织物.针织工业,1983(1)
  15.宗平生等.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针织分支副主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16.宗平生.Z303型经编机的使用和技术改造.针织工业,1986(6)
  17.宗平生等.不均匀隐花经编组织及其在Z303型经编机上的编织.针织工业,1987(2)
  18.宗平生等.Z303型经编机上毛圈织物的编织.针织工业,1987(3)
  19.宗平生等.双速送经装置在Z303型经编机上的应用.针织工业,1987(4)
  20.宗平生等.缺压经编组织及其在Z303型经编机上的编织.针织工业,1987(5)
  21.宗平生等.塑料成形包装袋的生产工艺.针织工业,1988(1)
  22.宗平生.高速经编机和双针床经编机的结构、调整和使用.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0
  23.宗平生.以针织服装为中心发展纬编生产.针织工业,1991(5)
  24.宗平生.在发展装饰产业用经编针织物的同时发展服用经编坯布.针织工业,1992(4)
  25.宗平生.针织从业人员面临的十个问题.针织工业,1993(6)
  26.宗平生.针织工程手册(经编分册).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5
  27.宗平生.经编产品和技术进展.针织工业,1995(6)
  28.宗平生等.中国纺织装饰用品现状及发展对策.上海纺织科技,1999(4)
  29.宗平生.二十世纪的针织技术.针织工业,1999(6). 
 
  上一篇: 英姿服饰总经理林维国:爱莉莎·爱自已(组图)    下一篇: 蒋高明——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Copyright © 2011 现代针织网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使用须知 | 苏ICP备00000000号
主办:江南大学针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510-85912115 邮箱:jiang@526.cn